近两年,全国20多个省区市争相发展“云计算”产业,而相关规划普遍比较简单,产业布局多雷同,不少瓶颈须破解,特别是在“云应用”方面尚需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云计算”风起云涌
记者了解到,单就在内蒙古,2011年以来,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全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全国第一大产煤市鄂尔多斯市,以及作为北京“后花园”的赤峰市等地,纷纷大做“云计算”文章,似乎一夜之间大草原成为云计算的“天堂”。
突如其来的“云”令寻常百姓“云天雾地”,而业界普遍认为,云计算与地广人稀、温度适宜、电力资源丰富的内蒙古结合是共赢之举。首先,云计算基地运行需要大量电力,可使内蒙古火电就地消化,有效减轻煤炭外运压力和电力外输困难;同时,能够吸引知名公有云企业入驻,为IT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另外,有望加快推进地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程,并将催生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
目前,内蒙古凭借距首都北京较近、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已吸引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纷纷前来落户,全区已开工建设的云计算重点项目就有11个,投资规模超过550亿元。
不过,内蒙古并非已完全抢到先机。据了解,近两年全国云计算产业“抢位”发展,已有20多个省区市公布了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
重重“瓶颈”需破解
有关人士认为,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全国各地发展云计算产业还面临着不少难题,尚需破解重重瓶颈。
呼和浩特市科协名誉主席陈蔓莉认为,当前全国许多地方紧锣密鼓建设“云产业”,相互竞争使得各地原本的一些优势造成冲击与压力。比如,一些资源富集地的加入,导致云计算服务价格日趋相近,使得内蒙古低成本优势已不再明显。
陈蔓莉认为,云计算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均面临着不少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比如,内蒙古目前还缺乏全区层面的云计算发展规划,各盟市、各电信运营企业各自规划建设,不同标准的云计算技术架构和应用模式,将影响今后各地云计算基地的互联互通。同时,也可能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设备闲置等问题。
发展与应用的结合程度不够。眼下,各地争相发展云计算,忙于数据中心的硬件建设,但对于它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能跟个人、家庭消费结合起来,怎样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思路还不清晰。各地对未来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缺乏成熟的考虑。比如,哪些云应由政府埋单,哪些应由政府资助,哪些由企业或个人出资,以及云的使用维护如何做,收益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公有云的出资运营模式问题尚需解决。
“云安全”问题仍是其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目前,很多公有云建设企业和多数私有云企业用户对使用云计算尚存顾虑。云计算本身还面临一些特有的技术瓶颈问题,如数据的私密性、数据传输瓶颈、性能的不可预见性、可扩展存储能力等都需要突破。如何买现商业化运营,也是影响云计算发展的重要问题。
云计算规制仍然相对缺乏。如云存储等业务的安全性,需要依据法律进行约束,也需要第三方机构帮助企业对云计算业务进行审计,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抢位“云应用”是关键
专家表示,全国各地发展云计算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面对“风起云涌”的“气候”,关键是各地要找准新优势,推进“云应用”,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业形态。谁能够“抢位”发展,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当前,各地亟须做好产业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明确不同阶段的战略步骤,建立良好的市场预期和政策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和产生泡沫;找准地方特色,各省区市要对其发展方向予以整合和分工,比如哪里适合搞以政务云和公共云为主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哪里适合搞服务于全国的枢纽型云计算产业基地,哪里适合搞工业软件和软件服务业为重点的云计算基地,哪里适合搞云计算数据备份中心等,都要进行系统分析、精心规划;铺设好通往全国乃至全球的陆缆通道,保证信息高速畅通,形成集群效应。
也有人认为,发展云计算产业,也切忌一味打资源优势牌。在前期以资源优势吸引云计算产业落户后,应着力培育和扩大市场需求,尽快形成人才优势和地区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应用引导型和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快速建立云计算应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首先,要以云计算应用为导向,通过在一个或几个典型行业搭建云计算平台和提供云计算服务,带动云计算应用向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新药研制、气象分析、地质灾害预测、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以及仿真模拟等领域全面拓展。
同时,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战略基点;注重推进云计算产业相关制度创新、研发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开拓新的商业机会;形成较好的高端人才环境、较高的产业集聚度、较为完善成熟的产学研生态,以及较广的产业辐射覆盖范围,持续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推动新业态的孵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活力和新空间。
另外,在起步阶段还可先选择一种重要的公共服务为试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电子政务服务云平台,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探索发展云计算应用的问题与经验,引领和带动云计算业的纷繁发展。
专家认为,云计算打破了地域的概念,资源的跨地域存储与本地化监管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凸显。如何在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共享和网络安全监管等方面做好不同地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还需有国家层面的合理方案。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