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道质量“数学题”
郑州制造
促数量更重质量
时至今日,质量立市、强市战略,早已经延展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打包”的大质量建设中去。打造“质量郑州”,面对的,也将是一个全面、整体提升的过程。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未来,我市将在质量工作上做好一道加、减、乘、除质量“数学题”。
“加”,增加名牌数量,壮大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完善以消费者和市场认可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鼓励优势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发挥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鼓励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我省战略支撑产业,实现由“数量经济”到“品牌经济”的跃升。
“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优化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标准,实施清洁生产。
到2015年,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县(市)。
“乘”,加快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乘数效应。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区域特色突出、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作用强、集聚效应明显的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知名品牌示范产业集聚区,引导推动各地和企业加强质量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中原崛起。
“除”,严格质量平安建设,除去不合格产品。按照要求,我市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尤其是加大对有毒有害产品的打击力度;大力规范进出口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进出口商品逃漏检行为和非法出口;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全面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市开始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立了由32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我市再次加码质量工作,以质量提升为契机,助力郑州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市“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战略站位,都对我市质量工作提出了更严、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打造“质量郑州”,政府引领、全社会参与,900万人民不畏迎难而上,将以质量发展为抓手,助力郑州再创辉煌。
产品质量提高,会带动企业效益增加,而产业质量水平的提高,则会带动整个链条获益,进而推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2013年经济工作实施意见中,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提升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加速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扬帆起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蓝图绘就,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任重道远,“三大主体”工作如火如荼……重大历史机遇摆在郑州面前,优化产业结构,以创新科技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质量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重点推进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在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战略产业等方面占领标准制高点,引领行业、产业发展。
《意见》实施一年后,在市委、市政府投资2268亿元、开工建设211个省市重点项目的大手笔运作下,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去年,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增长26%,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第一个千亿级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速。全年服务业投资实现2127亿元,增长26%;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扎实开局,龙湖金融中心首批签约16个金融项目;商贸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不断提档升级,房地产业也得到健康发展。
2010年,新增47个产品加入省名牌产品队伍,2011年再增55个,2012年又增加44个,我市名牌产品增势强劲。
2012年,培育市长质量奖企业5家(累计15家),“省质量诚信A等工业企业”31家,我市积极引领优势企业提升质量水平。
在营销界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郑州制造,数量优势明显,但是,要培育出一流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不在量的叠加,在质的提升。而在质量提升上,我市同样成绩喜人。
2012年,全市2694家企业和单位通过了管理体系认证,160家企业通过了计量合格确认。2012年我市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17项,参与行业标准制定5项,培育了宇通客车、三全食品、好想你枣业、华德地毯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代表我省质量最高奖项的“省长质量奖”队伍中,我市获奖的企业和单位达到了8家,总数位列全省第一,其中仅去年一年就有4家企业获此殊荣。
成绩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投入。2012年,市政府首次将质量立市纳入对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并组织了考评验收。同时,对名牌培育激励力度加大,对省名牌的奖金奖励统一提高到了40万元,全年累计用于质量立市的工作经费达4134.86万元。
去年年初,我市制定《郑州市加强质量管理和培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行动计划》,要建立卓越绩效孵化基地,推进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为手段,积极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培育一批区域特色突出、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块状集聚效应明显的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郑州制造”抱团促整体质量提升。
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提升、产业转型攻坚期,新型城镇化、“三大主体”工作发出的挑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对质量工作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质量监管执行部门,我市质监系统工作基础是否扎实,是否具备迎战能力,又将如何迎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增涛。
以创新思维践行监管责任
——访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增涛
本报记者 宋建巧
加码质量提升 助力郑州发展
我市质量发展工作记略
郑州的车,宇通、日产;
郑州的女裤,娅丽达;
郑州的枣,好想你;
郑州的汤圆,三全、思念;
……
郑州制造,似乎在不经意间,已经打入全国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郑州质量,附着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上,逐渐融汇在大家的思想意识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
氧化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冷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四成以上,女裤销量占全国同行业半壁江山,拥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大中型客车生产企业,郑州制造的产品,将全国市场这块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郑州制造、郑州创造拳头打天下的基础和依托,就是质量。
“将要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将要到来的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朱兰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到的。
21世纪,在郑州,也必将成为质量工作大跨步发展的一个世纪,从2003年开展质量兴市战略以来,质量立市、质量强市发展战略先后上马,政策不断加码推动下,市场环境、消费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得到提升,同样获得提升的,还有郑州的对外形象,招商引资、建设“大郑州”,因此获益匪浅。
记者:2012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育的省名牌产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数的1/5;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表彰的十强县区局,我市就占了4个,质量监督、标准化、计量及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成绩斐然。您认为去年我市质监系统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原因何在?
何增涛:回顾去年的工作,成绩的取得,可以归功于两个字,“严”、“新”。坚持“严”字当头,这是保安全的基础;“新”,就是要创新思维模式,与时俱进,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监管手段,这是取得实效的保障。去年,我们以“严”和“新”为宗旨,践行质监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塑造了“质量郑州”新形象。
创新思维将标准化原理引入网格。质监系统抓住市委“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机遇,快速融入“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网格化管理体系。一年来共发现质监部门管辖的各类问题1906个,解决1693个,有效缓解了困扰我们质监部门多年的编制少、监管力量不足、乡镇无机构、管得了看不见等问题。
在推进网格化管理进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基层网格员专业知识不足,导致问题发掘、上报、解决的力度、深度不够,规范性、操作性不强。为此,经过考证,我局决定将标准化原理与方法引入网格化工作,用长效、规范的手段抓好机制工作,从去年9月份起,历时3个多月制定了一套包括通用基础标准、运行管理标准、行政服务标准、检查监管标准和工作标准5个子标准的质监系统网格化管理标准体系,有效提高了全市质监系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和整体工作质量,成为管理有标准、岗位有职责、操作有规范、过程有监督、工作有评价、事后有奖惩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此模式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目前正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广。
首创“三表结案制”受肯定。稽查大队行政执法设立案件调查室,案件调查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录像,案后行政相对人填写“有何认识、改进措施、郑重承诺”三张表格,“三表结案制”得到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的高度评价,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授予我局“全国质检系统法治创新优秀奖”。
民生计量获殊荣。围绕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商店、医院和眼镜店六大领域,我局开展了“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主题行动,创建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单位168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103家。开展的民生计量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民生计量工作先进单位”。
“四牌公示”促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指导食品企业在主要场所悬挂企业名称牌、许可资质信息牌、合法配料目录牌、质量责任承诺牌,既落实了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又便于社会监督,截至5月30日,共制作悬挂公示牌5698张。
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成全国亮点。通过在门户网站发布企业黑名单,向全国各地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协查函,对列入黑名单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展全国稽查,封杀违法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郑州群发食品企业黑名单》被《中国质量报》评为“质量之光年度地方质监亮点”和2012年度质监系统最有价值工作创新第三名。
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同时,我局积极服务我市“三大主体”工作,出台了《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服务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派专家到企业上门服务619人次,帮助企业完成标准化厂房规划、设计17万平方米,完成生产设备安装、检定、调试5700多台(件),取缔非法生产窝点136个。对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路灯进行招标检测把关,帮助27家企业进行锅炉改造,在马寨工业园区设立了首个专门服务于产业聚集区发展的质检站,并建立了首席服务官制度,目前,全系统已有37人被企业聘为首席服务官。
记者:质监系统有句话叫“无检验不质量”,检测检验是质量安全的基础和保障,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我市质监系统今年在这方面有何新规划和打算?
何增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是衡量质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质监部门必须严守的底线,而要保障产品质量,必须要有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支撑的经济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没有技术支撑的企业是走不远、长不大的。
今年我们将围绕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推进建设一批保障公共安全、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计量测试中心;围绕我市区域经济特点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和完善一批市级质检中心和质检站,加强县(市)级技术机构、民生计量、食品等常规检验和快速检测项目建设。
目前,我市检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已经确定要建设一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三个省级质检站。我们把国家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项目作为“一号工程”,与中牟县政府领导先后到天津、湖北等地考察,现已达成共识,正在大力推进实施中。荥阳建筑机械、新密耐材、新郑食品三个省级站也都在加紧筹建中,目前新郑市国际红枣产业园选址已定,相关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这些项目上马后,我市相关行业产品质量都会得到更大的保障,将对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记者:2013年,对于全市人民来说,有一件大喜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质量主管部门,我们又是如何服务实验区开发建设的呢?
何增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是我市发展历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市经济发展又添强力引擎。质监系统对此非常重视,结合自身职能,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两名党组成员分管,推出了六项硬措施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职能下沉,职权下放。将原属于市局的行政许可职能,下放到港区分局;
调配人员,增强力量。从中牟县局、新郑市局、市检测中心分别选调精干人员,增强港区分局力量;
主动上门,免单服务。对新建企业实行零收费、提醒预警等全方位服务;
质量立企,质量强区。在实验区企业建立质量工作联系点制度,有重点地帮助5~7家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绿色通道,高效服务。在实验区开设代码证办理点,申请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随到随办、特事特办;
创新形式,分包服务。领导小组组长分包年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企业并任首席服务官,领导小组副组长每人分包一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300亿元的企业并任首席服务官,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分包一个年销售收入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并任首席服务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