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沈阳、柳州和桂林、西安-咸阳、郑州、合肥、昆明、兰州、长株潭城市群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验收。
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上述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1.5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重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2012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17.80%。而这些经济指标的取得,信息化发挥了重要和显著的作用。
今年4~5月,工信部验收组对第二批共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进行了实地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各试验区推进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探索出符合本地特点的两化融合发展路径,促进了当地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国创造出了宝贵的经验。
两化融合贵在“实”
4项关键经济指标显著提升
专家指出,第二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充分借鉴和吸收了第一批试验区的经验和做法,有更高的起点,推进更加体系化和科学化,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也表现明显。主要表现在大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催生了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显著增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有效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了区域绿色安全发展能力、建立起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9个方面。
通过专项资金及技术改造等资金,8个试验区支持和培育了大批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企业,试点期间,累计支持示范企业517家。示范企业的产品品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升,部分示范企业信息化集成应用的综合效益开始显现,少部分企业开始向国际化进军。沈阳机床通过大面积应用数字化设计系统,自2000年以来,自主开发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500余种, 60%以上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完成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取得25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实现12项技术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环节的渗透融合,催生了全球协同设计、精益制造、定制化生产、制造服务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型业务模式,涌现出三一集团、广西糖网、桂林燕京漓泉、三全食品等一批模式创新的典范。例如,三一集团搭建了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全球10000多研发人员在该平台上对3000多个产品进行协同研发,大大提高了诸如86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等大型高端产品的研发一次成功率。广西糖网探索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食糖流通模式,购糖成本从25元~30元/吨下降到7元/吨,购糖时间从6~7天缩短至1天。
试验区还采取多种形式,与国内外知名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展开合作。
各地积极支持制造企业向服务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创新等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工业设计、工程总包、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知识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如沈阳格微软件以翻译服务和知识服务为核心业务,通过“百企对接、千点服务”,建设百万级别的专用知识服务中心,仅为东药集团翻译的一项技术就为其创造潜能效益近亿元。
各地通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也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沈阳发展了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铁西、沈南、沈北3个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多个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园区,为承载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载体。
各试验区从区域产业间的互动发展、提升区域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搭建了面向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面向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平台,构建起新一代的工业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了区域、行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郑州市搭建的棉花交易市场为棉花交易双方提供交易结算、实物交收、质量检验、储运等服务,成为全国棉花价格的风向标,年成交量达到100万吨至300万吨。
各试验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深化信息技术在食品溯源、矿山安全交通等行业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合肥市万元GDP能耗为0.782吨标煤,比上年累计下降22%;万元GDP电耗586千瓦时,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46%。中油兰州石化公司通过建立300万吨/年重催装置全流程模拟装置42套,实施节能项目18项,实现节能量4.03万吨标煤/年,年增效8800多万元。
各试验区均成立了以主管省市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有些地方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相关战略、规划、实施方案、政策,努力筹集资金,建立了推进两化融合的长效机制。第二批8个试验区共利用专项资金和整合其他资金约29亿元,支持试点示范项目1860余个,形成了支持两化融合的政策组合拳,对于形成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社会氛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融合创新还须“深”
10经验7问题呼唤深度融合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告诉人民邮电报记者,围绕两化融合如何深入认识有效推进,第二批试验区在10个方面取得了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经验,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带共性的问题,这为在下一步探索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10项经验被概述为,推进两化融合,首要前提是加强领导推进机制建设,必要基础是统一深化认识,基本原则是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效途径是实现产业发展的重点突破,核心方法是在摸清现状基础上循序渐进,重要抓手是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基本准则是以效果为导向,行动引领是坚持创新发展,关键要素是供需互动融合,重要保障是整合政学研用等各方面力量。
董宝青说,两化融合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综合性工作,是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的任务,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推进机制,才能将两化融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凡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取得明显实效的试验区都是以当地产业发展为基础,紧紧地抓住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优这条主线,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产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新要求,做深做精做透,才使得传统产业得以在信息化条件下焕发新的活力,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区域两化融合实现突破的有效途径。
据悉,首批和第二批共16个试验区的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的共同经验是,选择重点项目,企业、区县、园区,根据不同行业、区域类型选择不同的试点内容,研究有效做法,积累先进经验,形成点面结合、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带动区域两化融合整体提升,既是工信部组织试验区工作的基本考量,也是各地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基本经验。
董宝青强调,两化融合的本质是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两化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的结合,也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本身创新的动力源泉。此外,工业企业与IT服务企业的对接、互动也成为两化融合推进的一项宝贵经验。IT服务商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技术力量,而工业企业的需求牵引是IT服务商能力提升的重要源泉,做到供需对接、融合互动,是两化融合工作成效倍增的关键。
在谈到当前各地两化融合推进存在的问题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等专家指出,一是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但是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涉及省市协同的工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两化融合水平差异较大;三是缺乏区域层面衡量两化融合成效的标准,很多成效难以汇总评估;四是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商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五是既懂工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六是亟须支持研发和培育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工业软件;七是两化融合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金融、财税政策偏少,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到实处。
为此,专家建议要加强试验区经验的交流和推广,加大对两化融合试验区经验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区域两化深度融合试点,推动区域两化融合向深度进军。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