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的普及应用,影视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调整中完善,产业链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逐步影响并推动着各个环节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商业运作与思维模式的升级与变革。
日前,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营影视文化企业之一的华策影视,终于明示了其“大数据”发展战略。7月29日,该公司通过董事会决议,拟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也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影视行业已宣布交易中金额最大的一笔并购项目。“收购完成后,华策影视有望成为国内电视剧行业首家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公司,年产电视剧规模将达到1000集以上。”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告诉记者,“未来公司将试水大数据平台与传统影视业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
公众最近一波关注影视业与大数据“结缘”的浪潮,似乎是从奈飞公司(Netflix)依靠《纸牌屋》起死回生的传奇经历开始的。
其实,广大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影片本身是否好看。所以,关注数据并受其反馈影响最深的,还是影视业及业内企业本身。就目前而言,我国影视产业最主要的商业模式仍为初级的‘B2B2C’模式。内容提供商(B)、渠道(B)、受众(C)分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这种相对传统的商业模式,特点是单向传输,即内容产品在各个环节与参与方之间进行的单向传输。无论是内容提供商对内容制作的选择、渠道对内容的选择,还是广告主对渠道的选择,更多的都是根据经验去判断受众的喜好,然后作出决策。对于影视业,尤其是电影这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而言,单向模式的经验主义往往无法满足观众观影的变化需求,进而造成成本投入的无的放矢。
幸而,“大数据”的介入和应用促进了影视产业生态体系的优化,并引导国内影视业摸索进入了‘C2B2B2C’模式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链业务流与数据流间形成有效串联,推动内容提供商、渠道平台、受众群体、广告投放与消费环节的循环联动,内容产品的受众定位、策划制作等环节更加精准,在符合行业政策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根据受众和渠道平台的需求去制作更优质的影视作品,将使影片在受众群体中产生更大影响力。
再以华策收购克顿传媒为例,前者除了看中后者的影视资源外,更看中后者掌握的影视信息。在克顿传媒数据库中,不但收录了1997年以来近万部影视剧在各平台播出的分地区、分观众群的收视评估情况,还收录了国内领先的制作班底信息,其中有记录的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均超2000人,演员超7000人,涵盖国内90%以上有播出记录的主创人员及80%以上的其他制作班底成员。这些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影视产业来说,当属优质资源。赵依芳告诉记者,克顿此前独立研发的“影视资源管理系统”,将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分类、筛选和调动,最终成为决策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华策影视内容的生产销售。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影视龙头企业崛起,并从自身优势出发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内容与渠道环节也将进一步深度融合,精简的“C2B2C”模式会崭露头角。到那时,观众群体将细分定位,其观影感受也被突出强调。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广泛运用,行业数据的海量积淀与智能化系统分析,将会吸引更多的高满意度客户对影视作品直接消费,进而更有效地带动影视产业的衍生消费。此外,对大数据运用水平的要求也会相应“水涨船高”——除了需要具备数据量基础和基本分析能力外,更需要数据掌握者具备独到的筛选眼光,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去糙取精”,抓出关键变量。否则,“有量无用”的数据也不过是废纸百张。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