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来到第十四届中国年度管理大会,再次和各位朋友相聚。借此机会,我想把这一年来,对这次会议的主题——“共赢智道”和“新工业文明”,以及我的一些新的观察和思考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在此声明,发言时我不是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三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是方向。
经济发展转型使我们从一个时代跨向另外一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清晰了,这不是将要发生,而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这个轮子的加速度的确很快,关键在于发展方向是什么。
今天,尤其当我们认真地读了《第二个机器时代》的话,那么发展方向已经很清晰了,那就是走向全面的智能化,其中包括产品走向智能化、制造走向智能化、服务走向智能化、管理走向智能化、我们的生活也走向智能化。这个发展方向已经基本上清晰了,是不可逆的,而且可以预见它的发展势头、速度、渗透力要比蒸汽机和电机更猛、更快、更广泛。
接下来是路径,也就是怎么走的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维度看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想从三个维纬度来解释一下它将会如何发展。为了方便,这三条路径可以用三条“伪公式”表示:即从A+B走向A×B;从IT+IT走向IT×IT;从IS+PS走向IS×PS=CPS;
路径一,A+B走向A×B。
刚才有位老总讲到的一个词是“水泥加鼠标”, A+B就是水泥和鼠标的故事。1999年《数字化生存》的作者曾来中国做报告,但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光靠数字生存的,我当时就认为只有水泥加鼠标才是我们生存的方式,只靠数字是不可能生存的。又经过了这十几年,社会发展正在从水泥加鼠标走向水泥和鼠标的叠加、融合,所以现在A指的原子,B指的是数字。
当一个企业里面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 A和B界线是清清楚楚的,文献、档案、文件、统计统统都是数字的,而设备、生产线、仓储、库存、物流都是非数字的。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从CAD到CAM,从MIS到ERP,然后再走向高度集成,我们逐渐地发现这两个东西交叉在一起了, A+B开始叠加起来。但是这还是过去时、现在时,不是将来时。
未来,我们会看到原子和数字在完全同步地完成着一项工作、一项任务,或者说一个企业的管理。典型的例子是高炉、发电机组等全自动的生产线或车间、工厂,操作没有人,人只在控制台管理。管理的无人化是怎么实现的?就是通过煤、电、气、矿石的原子运动和观察、控制它的传感器、传感系统、处理系统的信息运动高度重合。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认为,就是A×B,A和B融合在一起了。
路径二,从IT+IT走向IT×IT。
第一个IT指的是信息技术,第二个IT指的是工业技术,原来两个IT的技术各自发展:信息技术从电报、电话、计算机,逐步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各个方面;工业的技术则从蒸汽机到电机,从能源、材料到装备、工艺,一系列工业技术在两百多年历史中不断成长完善。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这两个技术开始叠加,并从叠加走向融合。
比如说,加工中心或者说数控机床,对这个装备来说,很难说它是单纯的工业的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应该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叠加,不仅叠加起来,而且融合了。其实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其工业的部分和IT的部分地重合在一起了。
路径三,从IS+PS走向CPS(信息物理系统)。
原来信息有着很多独立的空间,从图书馆、档案馆、文件柜,到通信统、广播电视系统,这些空间都储存着大量信息,一直都在持续发展。当然同样存在更多独立的物理空间。
以智慧城市为例,城市从一诞生开始,有一块物理空间,有一块信息空间。城市中有物理空间,没有人怀疑,但在有没有信息空间,可能有怀疑。其实,那怕是最古老的城市,里边没有信息空间不行,没有档案、没有文献,没有规章,城市管理就乱套了、城市发展就缺了一条腿。所以信息空间是存在的,只是两个空间是分着的。
信息技术在城市的应用逐步使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先叠加起来,再融合起来。看今天智慧城市的部分功能,不管是开车时看到的手机上的实时路况,还是路上交通信息牌的路况的显示;不管是可以实现在家挂号、实现远程医疗模式的智慧医疗;还是城管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来报告哪里有垃圾、有损坏的设施,并通过预先确定的程序予以处置等等,从这些例子我们看到了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叠加,但是还没有实现融合。
什么叫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融合?我用一句学术性的语言抽象地解释一下。如果将一个对象系统相关的各个要素,不管是原子的运动还是信息的运动,都能够在完成赋予对象系统功能的颗粒度和时间约束下感知,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信息的处理功能)和工业技术(原子的处理功能)自动完成系统全部的功能,这两个空间就融合了。
所以,今天已经有局部领域在两个空间已经融合得很好了,比如现在数字化的加工中心已经融合得很好了,无人车间、无人生产线也已经融合得很好了。在更广泛的领域,比如说今天一直在讲的电子商务,其实从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的发展路径来说,它还处于叠加阶段,还没到融合阶段。真正的融合阶段我们会看到,制造、服务和消费是完全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B2C、C2C将和C2B连接在一起。
C2B有两种体系,一个体系是定制,由消费者直接定制,从产品的供给决定需求转向需求决定供给,这是C2B的一种类型。另外一个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包,把设计、制造、服务,甚至把一个制造企业所有的东西都外包出去了,它唯一把控的就是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就把两个空间真正融合起来了。
接下来说一下特征、特点。
刚才说的三个路径,实际上已经把如何分析特征的逻辑已经说了出来。分析特征要有分析的逻辑——决定这个特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哪些特征肯定不同于过去,哪些是在过去的路径上延伸、并且以过去的规律和特征为主,哪些也是过去和现在的叠加、但是以新的特征为主要的表现形态。这样来分析,有些问题就可能清晰一些。
有三个技术会驱动整个经济和社会演进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个是数字化的信息。现在我们不仅有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成为数字化的信息。第二个是无所不在、万物互联的信息网络。第三是有近乎无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三个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原来的经济理论以及所有与此相关、不管是传统的行业还是新兴的行业不得不发生变化。
为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零边际成本”和赢家通吃。边际成本是微观经济学的支撑,边际成本如果趋近于零的话,微观经济学的大厦就可能无法被支撑起来了。所以我们想想,数字加网络加摩尔定律,是不是达到一定规模就必然趋近于零边际成本?如果从数量的角度看,达到这个规模是十分容易的,换言之,就是达到趋近于零边际成本的数量是很容易的。当然这里说的数字不仅仅是指信息本身,还包括由这些数字构成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说这个产品和服务完全是数字化的,原来的经济规律和理论就不适用了。所以,在我们所在的行业、所在的企业,哪些产品和服务是完全是数字形态、经由网络提供的,那么不变是不可能的,小变也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本质性的改变。赢家通吃是网络的力量,无所不在、万物互联,导致适用规模经济的行业持续增加。
第二类是沿着原来的发展道路继续往前走,但是会受到新的技术、新的空间的影响。能源大概属于这个范畴,不管什么方式获得能量,物理原理不可能变,不管是石油、煤炭、风力、太阳能、可燃冰、核聚变等等,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的特征不变。由此决定了由原料变成能、能转向服务用户,这样的工业模式不可能变,但是它的内部结构会在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下不断变革。
能源互联网,或者是国家电网[微博]所说的智能电网,会使得生产和使用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密切的对接,而这个对接依赖着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从交叉走到融合的速度。但是从原材料变成能、能到用户这样的基本原理不可能变。
我们大部分的行业是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一方面会受到信息和网络的规律和理论的改变影响,另外一方面依然受着物理原理不变、生产工艺不变的影响,两个影响相互叠加。
有人说新材料、新工艺会颠覆,其实新材料和新工艺还是原子,是工业技术,不是信息技术。这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在规律,我们就有了把握它的基本框架。
今天的会场上,共赢智道是四个轮子,新信息文明是五个轮子。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轮子有的衔接得不错,有的衔接得不好。实际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速度要比这个轮子要快很多,有的由于轮子之间咬合得很好,所以它就继续健康发展;有的咬合得不怎么好,它就发展受挫;有的更差一点,那就在这个过程里粉身碎骨,这是历史,谁都没法逃脱。历史就是这样发展,有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发展更快更好了,有的呛了几口水又跟上了,有的一呛水就消失了,这是客观的规律。
但是,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地成为前两者,而不成为第三种,我想关键还是要把握规律、把握机遇,提升能力,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真正能够把握规律、看清方向,在机遇来的时候抓住不放,而且那个时候我们还有能力,那我相信一定会有前两种的结果,而不会成为最后一种。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