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蔬菜价格大起大落时,人们常常关注流通环节,认为过多的流通环节导致从地头到消费者手中菜价的层层加码。而流通企业和菜场商贩也常常叫苦:既要承担不断上涨的人工和运输成本,还要承受时空转换时的市场波动和价格风险。
农产品全国流通以后,蔬菜生产和流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表现为“买全国、卖全国”和“种的不卖、卖的不种”。蔬菜流通涉及物流对接、信息对接、人员对接等层层环节,解决农产品时间、空间和所有权的转变。单个农民直接从事蔬菜流通既没精力,也不经济。蔬菜从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离不开各种蔬菜经纪人和各类菜市场。
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新型产销对接方式是缩小地头价格和餐桌价格的重要方法。但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也越大,产地价格和零售价格不一致是常态。一味缩小流通环节,压缩流通利润,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在形式上取消了一些流通环节,但流通的本质不会被消除。最有效率的蔬菜流通并不简单等同于自产自销和直供直销。我们应当承认传统的产销地批发和零售体系依然是我国蔬菜流通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升流通效率和降低流通损耗更显重要。
首先,要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一批公益性的菜市场。目前,部分省市持续补贴摊位费,不少城市增设平价便民菜市场。全国范围来看,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比如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改造废旧菜市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益性农贸市场,目的是使房地产价格不至于影响到菜价。二是重视不同的销售业态。尤其在城市一定区域内配置不同规模的菜场、大型卖场和超市,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市场竞争,也方便居民就近买菜。三是升级改造降低蔬菜损耗率。目前,国外蔬菜流通领域的损耗率在1%以内,而我国则超过了10%。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积极推动农产品市场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储存,解决鲜活农产品运输配送车辆进城问题。
其次,还要重视产地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传统上,我们多重视销地批发市场,价格多在销地批发市场形成,蔬菜经纪人以批发市场价格来决定地头采购价。农业部门近年来积极建设了一批国家级产地批发市场,搭建起大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国家级平台。未来,具有价格发布、信息服务和会展功能的产地批发市场应当是重点。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