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企业颁发了5G牌照,我国5G商用大幕正式开启。对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牌照提前发放顺理成章,我国5G发展必须抢占先机。
根据IMT2020此前的规划,2020年才是5G正式商用的元年。对此,他表示,我国5G牌照提前发放顺理成章。去年年底,中国政府就已经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放了5G试验网的频段。实验网频段发放之后,三家运营商都积极地开展了5G实验网的搭建、性能指标的评估以及用户体验的评测。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实验网的服务质量和部分性能指标已达到商用水平,同时,全社会对5G的需求日益迫切。
5G有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低功耗大连接和高可靠低时延,分别主要针对高清交互类的应用场景、传感和遥测类的应用以及远程控制类的应用。目前,前两种场景的标准都已经出台,但第三种标准还未冻结,其冻结期已经从今年下半年延期到了明年上半年。那么,现在发牌是否会有些早呢?
对此,吕廷杰表示,首先所谓“冻结”是一个专业术语,因为技术研发每天都在进行,因此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表明到此为止无线通讯技术可以被称之为5G。“冻结”后的技术也不是不再发展,相反会随着应用的深入,不断完善和优化,直到下一代网络技术的诞生。
其次,上述三种应用场景并非强关联,而社会需求首先已经很迫切,加上我国5G产业链已经日趋成熟,所以可以采用分步走的方式发展我国5G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培育相关应用。他表示“网络能催生更多的应用,应用的繁荣也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吕廷杰表示,无论从需求侧还是供给侧来看,5G商用牌照的发放条件都已经具备。在供给侧,关于5G技术的产品化和全产业链的产品,现在都已经进入到了商用阶段。
这些产品包括两方面,一部分是面向个人应用的,比如各种5G的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终端、各种软件和平台。另一方面是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的、面向企业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比如互联网的通信终端和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从芯片到终端,再到基站乃至网络设备,我国5G全产业链已经到了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
产业链的潜在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吕廷杰表示,但5G的经济效益不止于此。5G能够通过万物互联改变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人与物以及计算机与物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催生巨大的信息消费动能。他解释说:“5G的发展会带来大量的信息消费,而且延展到中间产品,也就是工业制造业,即把网络消费作为中间产品的大量消费,比如供销存的管理、物流的管理、库存的管理等。”
在吕廷杰看来,5G是一种无线连接的赋能技术,它不仅是会产生产业间的关联性,使这种关联性不断增加,同时还会拉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同步发展。
对于未来5G的发展和应用,吕廷杰认为,中国既拥有足够大的市场,而且在5G建设方面也不会排斥国外的先进技术。他预言,5G时代,联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包括面向物联网、车联网的模组技术,都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出口的重要领域。未来,开放的中国将会打造出一个开放的5G发展环境。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