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突出重围、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部署,既体现了把握世界大势、在科学研判“变”与“不变”中做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也蕴含着遵循发展规律、在辩证分析“危”与“机”后找准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战略智慧。
放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如何深入理解创新新定位的历史意义,如何厘清其中的观念谬误,如何有效破解实现目标的束缚障碍?如何脚踏实地地精准推进?这些都需要我们科学把握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对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立足百年——
“赋予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新的时代内涵”
记者:我们关注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与之前“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一脉相承,也有新的变化。您怎么理解这一变化?
王一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规划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既体现我们党对科技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又赋予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我国赢得主动的关键变量。当今世界,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竞争格局,也为我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的机会窗口。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在一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个别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挑战。个别国家为保持科技竞争优势、控制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惜成本和代价对我国进行科技围堵和打压,企图遏制我国的科技进步,延缓我国现代化进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其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科技创新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核心作用。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果说,创新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创新对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只有把现代化建设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塑造发展新优势,才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再者,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科技创新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打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构建安全可控的技术供给体系。可以说,“十四五”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只有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明辨误区——
“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是辩证统一的”
记者:对于这次全会提出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但也有人担心,这是否意味着创新将更多强调“内生化”。如何理解这个“自立自强”?“自立自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何以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王一鸣:科技自立自强,就是要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科技创新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具有更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有条件和能力推进平等的开放合作。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科技进步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开放创新的关系,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要推进开放创新,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最大程度吸纳国际创新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重要舞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着眼目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
记者:从目标导向出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2035年科技创新描绘的远景目标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十四五”时期应取得哪些进展?目前还面临哪些约束条件?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能力?
王一鸣:今后一个时期,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建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目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也勾勒了到2035年科技创新的远景目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加快突破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生物技术、重大装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创新体系战略性重构,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鼓励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在更多领域和更大范围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创新能力仍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是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偏低,一些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可以预期,我国的创新生态将不断优化,全社会创新活力将不断迸发,科技创新成果将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把握关键——
“坚持系统观念提高创新效能”
记者:展望未来,我们该如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关键环节,更好推动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
王一鸣: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科技创新,就要加强前瞻性思维、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重要领域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建设运行多元投入机制,提升公共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开放共享力度。
二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只有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强化源头技术供给,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三是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需求导向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市场、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提升创新的供给质量。
四是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育。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还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总之,我们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建设科技强国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欧阳优)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