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华
国际消费中心是新一轮城市竞争发展的新赛道,是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源。当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已经列入国家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武汉、成都和西安均在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建设好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必须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国际经验认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的城市发展动能将由生产转为消费,郑州市2021年的比重为58.86%,正处在消费能力释放爆发期和消费品质提升窗口期叠加的有利时机。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楼阳生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站稳新一轮城市竞争发展新赛道。3月2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郑州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标志着郑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在加压奋进、加挡提速的同时,应以更大格局、更大视野、更大手笔和更强烈的紧迫感,激发“郑州消费”、探索“郑州模式”、叫响“郑州品牌”,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
一、凸显城市之“势”,注重打造世界标志性商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七商圈以“中原商战”闻名全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随着郑州城市框架的拉大,更多的区域性商圈也不断涌现,但始终未能再现当年辉煌。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城市商业发展尤其是商圈布局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统筹商圈发展定位。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级商圈发展时代已然来临,要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科学把握商圈发展规律。满足本地和相邻省辖市1小时高铁圈内消费者高端消费需求,提升传统商圈能级是关键;吸引省内其他城市及周边省会城市2小时高铁圈内消费者,高标准打造郑州东站高铁站商圈是重点;借助河南省机场与高铁南站交通枢纽优势,规划培育辐射范围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世界标志性商圈是核心。
提升传统商圈能级。加大对二七、德化街传统商圈的提升力度,借鉴上海打通南京东路和外滩两大地标改造、南京路步行街的经验,一体化改造二七广场和周边商圈、商场,扩大二七步行街范围。升级花园路、CBD、大学路、北环等传统商圈,大幅提高“首店、首牌、首秀、首发”数量,增强商圈能级和辐射力,以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潜在的高端需求。加快引进具有全球视野的商业运营商,提高品牌运营能力,把引入的品牌卖好、卖活、卖出知名度。
实施枢纽商圈战略。郑州多个商圈位于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具备构建“枢纽+商业”的“枢纽商业圈”有利优势。借鉴上海虹桥机场“机场+高铁+地铁+商业”的商业模式,将郑州东站、高铁南站、新郑机场等交通设施与商圈融合发展、互相嵌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形成人流大、运输力强、辐射范围广、多业态集于一体的标志性商圈。
二、提升消费之“能”,加快郑州都市圈互联互通
郑州“1+8”都市圈的规模体量达到了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水平,直接提升了郑州在全国的竞争层级。当前,郑州在都市圈中首位度不够,基础设施同城化步伐较慢,区域消费协调联动不足等问题比较明显。
做强“圈心”,提升城市能级。高规格编制郑州都市圈规划,突出郑州对都市圈的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建立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做大郑州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作用。
拉长“半径”,便捷交通网络。探索跨市地铁建设模式,拉大郑州地铁格局,向相邻都市圈城市延伸。加强地铁与机场、高铁、城际衔接的顺畅性,使“一小时通勤圈”成为“点到点”一小时,而不是城市到城市一小时。借鉴武汉都市圈启动修建跨5座城市、全线360公里的都市区环线高速经验,适时启动郑州都市区的环线高速规划,实行同城管理,推进交通一体化。科学合理布局公交资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消费出行需求为重点设置线路、站点。
做实“都市圈”,突出协同共享。加强都市圈旅游市场、文化市场、消费市场信息互通、监管互认、联动促销,实施异地消费积分互认、多地联保、统一售后服务等便捷消费措施,加强消费者“消费同城化”体验,把都市圈体量上的规模优势转变为消费上的规模优势。同时,要注重发挥都市圈各城市资源禀赋特色,促进消费资源的双向或多向流通。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侧重满足周边城市居民求学、就医、 购物等消费需求;周边城市侧重满足郑州居民的旅游、休闲、度假等消费需求。
三、激发消费之“新”,营造多行业互动融合消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能以单一行业为支撑,需要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多个行业联动,而城市品牌是把多个行业凝聚到一起、关联到一起的“灵魂”。郑州围绕消费主线的城市品牌、制造业品牌和消费品品牌等需加快建设。
塑造黄河文旅形象。从首批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经验来看,突出拥江(河)发展模式成为共性选择:北京沿永定河、上海沿黄浦江、广州沿珠江、天津沿海河、重庆沿嘉陵江及长江都布局建设了景观带或商业带,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借鉴外地经验,郑州应突出黄河文化主地标,塑造“郑州是有水的城市”理念,一体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环境整治、防汛准备等工作,挖掘黄河文化底蕴,打造沿岸亮点片区,宣传上突出黄河既具有母亲河的壮美,也具有城市河的灵动。
培育优质消费品牌。消费者对一座城市的品牌印象往往来自于其消费品,一个(类)消费品牌就可能成就一座城市,如米兰时装、青岛啤酒。郑州缺少国际知名的消费类制造业和品牌,高品质消费类商品供给短缺,导致很多消费外流。要注重消费品制造业的引进培育,强化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优化制造业结构,鼓励支持女装等特色产业分层、成体系发展,打响自有品牌和风格;要注重引导和培养消费者需求,支持三全、思念等冷冻食品龙头,积极拓展产品品类,提高产品对接消费需求的适配性。
推动消费模式升级。郑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青年人群消费观念新,消费升级动能足,能够为消费市场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是未来消费的增长点。要针对年轻群体建立及时高效的消费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消费及服务的时尚化、个性化和定制化。要强调科技创新赋能,加快互联网、生物识别、地理信息等现代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试点,不断提高消费的科技性、体验性、丰富性,做精做深体验消费,尤其是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四、筑牢消费之“基”,构建便捷诚信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关系城市形象,受到政府、企业、行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郑州在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名列第67位,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消费环境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尤其是“新消费”的快速增长。
设施服务再优化。借助郑州交通区位优势和航空、高铁、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郑州与省内、省外以及全国、全球知名旅游城市、消费中心城市之间的联通,共享消费者资源,形成消费网络。提高飞机、高铁、城际、地铁以及公交等交通设施之间换乘的便捷性,提高交通设施与商圈、景区、宾馆等服务配套设施之间的衔接度,提高各类交通设施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根据游客停留时间长短、出门线路、住宿需求,提前推送与之相适应的商圈、景区、宾馆等服务设施信息。
权益保护再提升。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相同或高于国际标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坚决打击销售假货、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行为。探索建立以商业信用为核心,构建跨市、跨省、跨境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企业主动承诺制,推动具备条件的市场经营主体实行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形成诚实经营、服务至上的理念,共同打造、提高、维护郑州的安全消费环境,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消费放心。
(作者单位: 郑州市委党校)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