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芯片巨头Intel找一个“反义词”,那它一定是ARM。这对“冤家”的缠斗,贯穿了最近30年的计算技术进化史。
在PC时代,Intel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同时它至今占据着服务器领域的核心地位。而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ARM凭借更灵活的模式和更轻巧的身姿,完成了完美逆袭。
目前在移动端芯片市场,ARM几乎处于独占性的地位。而更让对手忧虑的是,如今它还在向PC处理器和服务器领域进军。
竞争日益白热化,尤其在中国这样飞速膨胀的市场。近日,ARM年度技术论坛在深圳举行,其间,ARM首席运营官格拉汉姆·巴德(Graham Budd)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这位爱使用筷子的老外,惊奇于中国企业捕捉机会的“中国速度”,并表示十分看好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和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未来。
惊奇“中国速度”
《第一财经日报》(下称《日报》):今天来看,ARM相比Intel,有什么竞争优势?
格拉汉姆·巴德:最大优势是我们的知识产权授权模式。在当前的移动设备市场,只有ARM这种商业模式,能使制造商得以生产定制产品。目前的移动应用里,iOS系统完全是基于ARM架构开发的;安卓系统的前100大应用里,60%以上也有针对ARM架构的设计,这对保证移动设备的性能很有帮助。
《日报》:授权模式会不会带来知识产权受侵犯的风险,尤其是在“山寨”文化下?
格拉汉姆·巴德:的确如此,但是,芯片这种东西,尤其是用于移动设备的,其科技复杂度非常高,容不得出任何一点错。加上移动设备的出货量都很庞大,一旦仿造出错,导致退货,将大大得不偿失。因此在芯片设计方面窃取知识产权的现象并不多。目前包括中国市场在内,制造商使用ARM知识产权基本都是正版的,即便某些“山寨”产品,用的其实也只是相对简化版的ARM设计。
《日报》:中国市场跟其他市场有何不同?ARM有没有一些针对性的市场策略?
格拉汉姆·巴德: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对技术、知识的强烈饥渴感,和捕捉市场机会的“中国速度”。目前中国有很多优秀制造商都通过跟ARM合作取得了成功。他们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市场反应非常快,像全志、瑞芯微等。到今年底,我们会见证中国市场的第10亿颗ARM芯片出货。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我们非常看重这一市场。
《日报》:除了跟那些大的客户合作,比如苹果、百度等,ARM有没有针对中小客户的发展策略,以规避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
格拉汉姆·巴德:我们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培育新兴市场和帮助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举例来说,我们几年前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很小的服务器公司Calxeda,现在他们的产品获得了成功。我们对不同领域的不知名小公司进行投资,目的是帮助他们在多变的市场里,进行“破坏式”的创新。
《日报》:有否关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并从中看到什么商机?
格拉汉姆·巴德:前些天从与工信部官员的交流中得知,中国希望从低端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变。这对有志于移动设备和物联网领域的ARM来说,正是个机会。我们希望和中国的企业合作,一起抓住这个机会。
看好物联网机会
《日报》:谈谈服务器。作为相比Intel的后发竞争者,ARM服务器过去给人的一个印象是,在相应软、硬件支持方面有所不足,比如戴尔公司就有过类似抱怨。这个问题,现在解决得怎样?
格拉汉姆·巴德:服务器这块对于ARM的确是个新领域。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的兴起,服务器市场也在发生分化,不再是凭一个尺寸的大服务器就总包式地处理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尺寸的服务器分工解决。ARM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花了一二十年才建立起移动设备市场的生态系统,当然没法在一夜之间就建立起服务器市场生态。但目前已经有很多伙伴在跟我们合作,相信这会加速市场的成长。
《日报》:服务器能耗是个大问题。在低耗能服务器开发上,ARM有着怎样的计划和进展?
格拉汉姆·巴德:这的确是个重要问题。ARM最新的32位系统服务器,据测算可以节省70%~90%的能耗。很快,我们的64位系统产品也将推出,有望在未来三五年之内获得30%左右的市场份额。服务器并不是功能越强大越好,而是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匹配,只有这样才是更高效和节能的。
《日报》:怎么看目前手机产品的多核竞争?ARM明年有没有发展更多核产品的计划?
格拉汉姆·巴德:多核是大势所趋,我们也会朝这个方向去进行研发。不仅是智能机、平板,服务器也会朝多核方向发展。
《日报》:ARM从芯片到服务器都有了,有没有计划进入PC领域?
格拉汉姆·巴德:随着智能机、平板电脑的兴起,PC的形态和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在“形状有点像手机”的个人设备市场,我们已经占据可观的份额。我们认为,产品形态和名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消费者需求。移动设备是目前需求增长最快的,那么也就是我们的重点。
《日报》:对明年的移动设备市场有怎样的预测?
格拉汉姆·巴德:市场共识是,今年全球移动设备市场约有40%的增长。2014年会有所放缓,至25%左右,但仍然是个很可观的数字。除了持续看好大家熟知的智能机、平板这块,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和整个物联网相关产业,应该都会产生很多机会。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