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四化”目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报告进一步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义何在?路径在哪?两会前夕,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在他们看来,“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将强力助推我国又好又快地实现科学发展。
工业化:不走发达国家老路
有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工业化带来了高质量的现代生活,工业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动力。最近一百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工业化带动了经济发展。
无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工业化也应占据主导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认为,诸多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前无古人,我国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应增加工业化的内涵和效率,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进步趋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是,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工业化的特点。“例如,在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中,仍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何改变工业结构、发挥技术引领作用,成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张小济表示。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曾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他认为,当前,自主创新、技术升级、赶超一流,应该成为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应该是企业所追求的中心任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
张小济还指出,我国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也是不同于发达国家之处。他建议,应当着重在内陆、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城镇化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推动。
信息化:当前形势下的“四化”基础
自1997年我国召开首届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今,在许多行业,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两化融合”概念,要求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自此,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了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
张小济认为,信息化赋予了工业化新的内涵,提高了工业化的效率和覆盖范围,尤其是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在工业制造领域,信息化手段的确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胡树华向记者表示,以前设计图用手工绘制,后来慢慢发展到利用计算机软件制图,当下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条件下,产业周期被进一步缩短。
除了制造工艺外,信息化也在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用户信息等方面,为缩短产品周期、高水平地开展营销及形成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从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链、整个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信息化。”胡树华说,因此,当前形势下,在实现新“四化”的过程中,信息化无疑是一个手段,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中都有渗透。
目前,“两化融合”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已经超过六成,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已经超过50%。
同时,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为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树华认为,在信息化浪潮下,城镇化格局即将发生变化。“未来三到五年,电子商务将颠覆商品的零售模式。网络购物、物流配送的发展,有可能让商场消失。”
2010年起,我国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武汉是试点城市之一。据胡树华介绍,武汉将利用其城市传统规模、区位优势和辐射力,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并打造电子商务中心、配送物流中心。
“以武汉市为例,从传统城市格局到智慧城市、从信息孤岛到三网融合、从传统商业模式到现代电子商务、从低速信息化处理到光纤到户等四个转变,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典型路径。”胡树华表示。
城镇化:重在提高质量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之"新",首先便是区别于过去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在之前的那种模式下,大型城市人口过度集聚,带来了交通与居住拥挤、环境与生态恶化等各种"大城市病"。”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相对于人口向沿海地区、发达地区、中心大城市集中的原有城市化进程,新城镇化是兼顾广大内陆地区、中小城市、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城乡和谐发展、集约发展、均衡发展之路。
辜胜阻表示,如何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非常关键。他认为,应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内涵型城市化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明了未来城镇化的方向,即重质量,要让进城的人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对此,辜胜阻认为:“我们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住房梦,让农村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融得进、可创业、能就业,成为城镇建设者和发展成果分享者,成为城镇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则指出,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意义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后,他们可以放心地把在家乡的承包地流转给别的农民或者其他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在一定规模化基础上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农业现代化: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迅速凸显,许多地方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都与此有很大关系。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指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首先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快流失的问题,增强农业对优质资源、优质要素的吸引力。
“"四化同步"的思想,是党在新时期着力构建新的城乡、工农关系的大背景下对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理解。”在孔祥智看来,新时期的农业现代化,除了农业自身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外,更加注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拉动和影响。
孔祥智认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还将继续推进。这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为高效、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孔祥智说。
姜长云也表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互惠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惠发展的过程。
“"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互动",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姜长云认为,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