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支持的“首届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于2013年9月28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凯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演讲嘉宾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法律与金融研究所、中国联通公司、美国AMD公司、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
论坛由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张一平主持。
参会代表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区县乡镇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化企业和学术专家。大家围绕信息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会场气氛和谐、热烈。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解读国务院“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成为此次论坛的亮点和关注点。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北京市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成为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为信息化的推广应用指明了新方向,也为新型城镇化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国信息协会围绕“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前期调研和座谈讨论,应各界期望举办了本次论坛。
专家们认为,“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非常关键的主题:信息化和城镇化,以及它们互动融合、彼此促进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走到了一个转折关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从产业规模的扩张转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建设中,信息化都被寄予厚望,期望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力和突破口。
当今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我国的信息化建设3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过程中,信息化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不仅工业化要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都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专家在发言中谈到,我国的城镇发展进程存在着单一化与多样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等多重内在矛盾。如何选择发展道路、减少决策失误,从根本上取决于城镇地域与社会环境的交换能力,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信息推进能力。信息作为主导城镇发展的先导性媒介,将直接影响各行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将激发城镇化建设的活力和特色。
新型城镇的信息化建设应把握好需求导向,可以采取急用先上、效益为本、循序渐进的模式。弄清楚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所在,确定目标任务,做好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参会企业界代表认为,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技术保障、应用空间和广泛选择,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互动、互通、适用、有效的资源和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进程中,如何明确信息化推动城镇化的整体思路,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城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何适应城镇信息化应用中的个性与共性、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需求,如何建立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生态系统,如何强化培养遍布广大乡镇的信息化、城镇化适用人才,如何营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并控制风险,如何用好政府专项资金并实施绩效评价,如何发挥政府在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政策扶持、规划引导作用,以及政府如何在此过程中加快转变职能、服务社会,这些内容都是本次论坛的主要话题。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也将大有用武之地。信息化带来的研发效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生活体验、生活品质的提升,更加符合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我们不但要从体制改革中获取发展的“制度红利”,也要从信息化的发展中获取技术进步带来的“科技红利”。在这两大“红利”因素的支撑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大目标也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
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是第一届,我们还要继续办下去。中国信息协会将继续听取和集中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不断探索和积累“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梳理和建立信息化、城镇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行业协会在推进信息化、城镇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为实现“新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