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背景和主要任务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广义上讲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社会历史进程的交织、融合和相互促进发展的必然,其内容覆盖与关乎社会经济和发展的全局;从狭义上讲,是推进信息化与产业体系、工业体系融合,构建现代产业(工业)体系。推进两化融合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抉择, 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体来讲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信息产品、信息资源、信息化标准等信息化要素,在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基础设施、工业市场环境等各个层面的渗透与融合,形成新型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态,形成新型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二、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
推进两化融合是工信部肩负的重要职责和重点工作之一。在推进思路上,从企业、行业、区域、政策等层面,按照 “点、线、面、体”整体推进。
1. 企业层面是推进的“点”
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要发挥企业的内生动力,就要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实施,抓关键环节信息化,抓信息化综合集成,推进信息化创新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评定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函〔2012〕794号的要求,201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确定并公布了218家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我们认为,推进信息化要把握好与企业生产经营各业务环节的渗透融合。在研发设计方面,要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构建新型研发设计能力平台和研发设计体系;在生产过程方面,要推进生产作业过程自动化,增强管控一体化能力,提高工业企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在企业管理方面,要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商务流通方面,要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重构与优化供应链,建立供应链整体运行模式;在综合集成方面,要促进企业全业务集成、以及跨地域的多企业集成,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在创新应用方面,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深化信息化应用,在全面、综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向科学决策、商务智能等领域突破,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2. 行业层面是推进的“线”
每个行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基础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生产工艺不同、产业文化也不同,按细分行业推进两化融合具有针对性。抓住工业行业的共性问题,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协同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推动形成对两化融合的共识,挖掘工业行业两化融合的最佳实践,推广典型经验。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树立标杆企业,引导行业发展。具体做法要坚持总分结合的方式;“总”就是做好总体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和评估方法;“分”就是分行业组织开展,把握好细分行业的颗粒度。
2009年-2011年期间,工信部会同有关协会组织了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工信部2012年开展机械、钢铁、石油、电子、通信、包装等领域内18个细分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3. 区域层面是推进的“面”
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带动全国两化融合发展。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2008年有上海、重庆、内蒙呼包鄂、珠三角、广州、青岛、南京、唐山暨曹妃甸等8个试验区。2011年沈阳市、柳州市和桂林市、西安-咸阳、郑州市、合肥市、昆明市、兰州市、长株潭城市群等第二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获批。
区域工作要以企业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抓重点项目,推广两化融合新型模式的典型经验,抓园区(区县)试点。另外,要做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支撑产业、电子商务等;要探索物联网应用,重点是行动方案、产业联盟、产业规划;人员培训方面,要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机构,实训基地;评估工作则要区域、行业、企业,三位一体抓;要建立区域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创新运营机制;完善政策,制定指导意见,规划,创新机制,并要重视考核。
4. 政策层面是推进的“体”
在工作思路和主要措施方面,目前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逐渐深化,尤其是两化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明确;二是共识初步形成,包括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但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三是理念逐步转变,认识到融合不是两张皮,要进行体系对接;四是目标更加明确,要促进企业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方式转变,要拿出定量指标;五是工作更有套路,包括点线面体、政策、项目等;六是成效初步显现,涉及企业竞争力、新型模式、新兴产业、区域块状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等;另外,困难依然较多,涉及认识、资金、政策、人才、标准等等。
三、推进两化融合更加关注的八大重点内容
一是更加关注信息化综合集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经过单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阶段,正处于系统的集成应用阶段,并向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阶段发展。要推动业务流程、应用系统、规范、标准的融合集成,建设信息化平台,形成新型企业发展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重点:战略牵引,关注信息化条件下战略转型的方向和实施;全面覆盖,覆盖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纵向贯通,关注管控模式(战略、财务等),决策、管理、作业、控制、装备;横向延伸,涉及内外、供应商、用户等各个方面;顶端突破,注重科学决策、商务智能、风险管控、知识创新、经验积累;资源优化,深挖信息资源的价值,它是无形资产、社会财富;体系对接,涉及领导、管理、工作人员等各个层面;整体提升,涉及集成框架、标准、规范,信息平台和能力平台等内容。
二是更加关注信息化创新发展。支撑产业创新发展,要贯穿两化融合始终。两化融合也是信息技术和产业本身创新的动力源泉。两化融合的本质是创新发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所形成的新型工业技术;产品创新,是虚拟仿真、多学科优化、协同设计等所带来的新型研发设计模式,以及嵌入式软件在工业产品的应用,产品的信息化;知识创新,长期的知识、诀窍、经验所产生的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涉及管控方式、组织结构变革、流程重组和优化、管理思想革新等;文化理念,两化融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文化扬弃和再造的持续过程;模式创新,新型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精益制造、网络组织、模块化生产等。
三是更加关注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发展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趋势,是对已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成果的全面应用、提升和飞跃发展,也是两化融合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目前,各地方、各行业、企业都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要坚持需求导向、应用驱动的原则,依据已有的工作基础,综合利用传感技术、自动化、RFID、M2M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统筹规划和布局,注意先导应用、技术攻关、产业发展、标准制定、网络布局、安全防范等问题,积极推进物联网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业务环节的应用试点。
四是更加关注绿色化发展。两化融合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节能减排不仅需要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更为有效、更为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更多更广的节能减排效果。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在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地开展,要通过信息化与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融合,产生节能减排的效果。推进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应围绕重点行业,聚焦行业重点企业,抓住企业生产经营的用能耗材排污的关键环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始终。
五是更加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1〕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16号),都旨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六是更加关注服务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大型集团企业和骨干企业开始将非增值性活动外部化,延伸和强化基于核心技术(产品)的价值链,深挖服务价值,提高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主要包括全面解决方案、运行维护等增值服务,提供完整的产品系统、工程总包等内容。两化融合是支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涉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维护和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和应用、运营平台的完善。
七是更加关注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随着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和标准化,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专业化的独立企业,演进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区域集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注重面向产业集群和行业性信息化服务和应用是重点的工作,在区域层面统筹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关注产业链共性,共性平台和服务,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八是更加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两化融合催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衡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各行业涌现出一批从事信息化服务的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设备改造、咨询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升了各行业两化融合整体水平。物流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作为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宝青,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重点致力于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等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云计算、物流信息化;在政策和学术层面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是根据《中国信息界- e制造》记者采访他的“十二五”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内容进行的摘编,以对当前工信部强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思路、重点领域和任务加深理解,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的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性参考。)
电话:0371-67970699
邮件:zzipa0371@163.com